【基隆】和平島.『 藻 』回感動
順著洋流
老天早已換掉那片熱情的藍天背景~
今天就來趟緩慢的漂流之旅吧
......
節氣一進入 『 小寒 』
這裡似乎成了荒漠
卻也讓這片自然海蝕平台
能夠拋開遊客的擁擠...回到它和海共存的那一刻
今日之"藻"已非昔日故"藻"
"人"偶而想自私的逃離人群
"自然"也需要一個平靜的假期...
每個浪濤都是一個訴求
聽海的時候>>>又聽懂多少?
進入這座和平橋墩...
(根據當地文史工作的考證 連接和平島與基隆市區的和平橋
極可能是台灣歷史上最早建造的第一座鋼筋水泥橋 但現有的橋樑已非當年的古橋所以無法考證)
靠海的漁島 除了漁獲之外
將"藻"一步步賦予美食的新境界
漁獲是主要產業並以此與民共生
所有的歷史都將週旋在這片洋流
讓和平島更具有四方融合的大優點~
社靈廟
亦稱三府王爺廟或王爺公廟,主祀朱、池、李府王爺 王爺是漁民常供奉的神明
創立於道光22年(1842) 現貌為民國73年重建而成
奉上香菸、水菸、檳榔、四果、茶、糕餅等祭品
有接風洗塵之意
也凝聚一股無形的信仰力量
幾番浪花幾番醉
捲走我的故鄉愁容...
亦留下我的款款柔情 緩緩又深刻
海蝕改變了輪廓
就像在戰後二二八事變之後 島...從舊名社寮到和平
從軍事重地到觀光勝地
角色改變了~但本質原在
等你用心來體驗這份在地的轉變
島中島...
又有誰 不想出去看ㄧ看?
沒有離鄉 永遠嚐不出離愁是什麼滋味
有了見識才知道世界有多不同
再回來...是為了要落地深耕
不再浮沉只想讓故鄉多一分自己的足跡
和平島公園琉球漁民慰靈碑
設碑主要追憶與緬懷早期遷居基隆而形成聚落的琉球先民
教授漁民捕魚、造船與修理漁具技術 促使基隆漁業興盛
而琉球與基隆自古即是兄弟之邦 雙方漁業交流頻繁
早期基隆居民勞心蒐集分散於社寮島一代琉球先民遺骸,祭祀於園區內萬善祠
日本琉球各界為表達感謝,並祈求兩國永久和平 故立碑於此!!!
琉球漁民石像慰靈碑揭幕">
踏上這次的旅程
"藻"回島民的故事 . 感動生活
就算不是開花的季節...也期望大地四季如"春"
讓漁獲"春"回來 照顧島上的大大小小
以此繁榮 再造光明未來!!!
美食家說的沒錯
榕樹下即是美食的天堂
只是這姓好耳光~不知跟格友泥鰍是否有關?
(在拍攝當下居民質問你是哪裡來的...似乎打擾到他們的步調,簡短招呼後示意我去別處拍><")
橋的另一邊巨大建築是什麼呢?
歷史一言難盡...它可是造船廠的遺址呢...
這次感謝 格友 去年底前提供的資訊
~『2011年和平島風華再現』 目的:提升民眾至和平島旅遊動機~
想一想 大概真的有好長一段時間沒再走進和平島
天候一直沒有出現理想狀態
而東北季風強度依然未減 把雨不斷請進來這個漁村
我想這也許是冬季遊客較為冷清的因素之一吧?
不過......
這樣的風貌 也別有一番滋味
和平島(tuman)原名社寮島,為北台灣最早有西方人足跡的地方,也是基隆最早有漢人入墾所在之一
是基隆港的門戶,早期原為凱達格蘭族的聚落
目前在沿海部份地區設為海濱公園
同時也可以欣賞到千疊敷的豆腐岩地形
萬人堆(蕈狀石)
和平島的海岸 向來以海蝕景觀聞名
這些區域也曾被列為軍事管制區
海濱公園內的海岸 還有一處「蕃字洞」的歷史遺跡
遽聞洞內岩壁屬於砂岩曾刻有荷蘭文字 歷經幾百年來強勁的東北季風吹襲
經自然風化剝落...原有荷蘭文字早已消失 ...
離去前再回首
看整個和平島公園的一側 遠方就是基隆港
隱約可以看到三支大煙囪
那就就是協和火力發電廠~
為台灣北部最大的發電廠 供應北部民生的用電
廠內三根直聳的大煙囪 也成為了基隆的地標之一
這些景 這些事...
就等你來"藻"到生活的感動喔